文︱陆弃
加沙城泽图恩街区的清晨,没有迎来和平的阳光,而是被轰鸣的战机和爆炸的火光撕裂。8月14日早上,以色列国防军的空袭直接击中一所房屋,8名平民当场丧命,多人受伤。消息传出,全球的震惊与愤怒再次汇聚到这个地中海东岸的小小土地上。然而,以色列方面对此暂无任何回应,这份沉默,反而让局势的冰冷与残酷更显突出。
在当前的中东局势下,这不是孤立事件,而是正在持续升级的冲突链条的一部分。过去几周,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了新的军事行动计划,明确目标是“击败哈马斯”,甚至不惜直接接管加沙城。与此同时,国际社会的停火呼声与谴责不断,却始终无法阻止炮火的落下。在泽图恩,8条无辜的生命,不过是这个血腥账本中的新一页。
以色列的军事逻辑,是将加沙视为敌方武装据点,认为任何潜在的哈马斯活动都可以成为攻击理由。但这种“全面打击”的策略,必然意味着平民区频繁成为目标。泽图恩的房屋被炸,不是第一次,也不会是最后一次。以色列的辩词中,总是存在“军事目标藏于平民区”的说法,但即便这是真实存在,也无法洗白对平民的直接杀伤。从国际法的角度,任何军事行动都必须遵守比例原则与区分原则,而一次空袭直接造成多名平民死亡,无论战术目标是什么,都会引发对战争罪行的质疑。
然而,问题的根源远不止一次空袭。加沙的生存困境、以色列的安全焦虑、哈马斯的武装路线、国际社会的政治博弈,交织成了一个几乎无解的死结。卡塔尔、埃及等国多次试图牵线停火,美国在公开场合呼吁降温,但在实际政策上却继续为以色列提供军事和外交保护伞。这种“口头和平、行动偏袒”的双重标准,使得任何停火协议都像脆弱的玻璃,轻轻一碰便碎裂。
当前的加沙问题,不仅是以色列与哈马斯的冲突,更是大国地缘政治的缩影。美国在中东的战略需要以色列作为核心盟友,而以色列的安全战略又依赖对加沙的强硬控制。这种结构决定了,哪怕国际社会在联合国会场上口诛笔伐,也很难改变战机在加沙上空的飞行路线。而对于哈马斯来说,每一次平民的死亡,都会成为动员与宣传的素材,进一步固化双方的敌意与冲突循环。
泽图恩的8具遗体,不会是冲突的终点,而是下一轮仇恨的起点。加沙的年轻一代在废墟中长大,对以色列的印象早已不是外交辞令,而是轰炸、封锁与流血。这种代际的仇恨传递,才是冲突长期无法解决的深层动因。与此同时,以色列社会内部的强硬派政治力量,也在利用安全威胁的议题巩固自身的执政基础。这种相互强化的政治逻辑,使得任何缓和的努力都显得微不足道。
在国际舞台上,加沙问题早已成为一个道义与现实撕裂的案例。人道主义组织呼吁立即停止对平民区的轰炸,开放人道通道,但军事现实与政治利益的盘算总是让这些呼声停留在纸面。泽图恩的空袭并不是一个突发的意外,而是延续性的政策选择带来的必然结果。当一个国家将军事安全绝对化,而将外交与政治解决边缘化,平民死亡就会变成可以接受的“副产品”。
全球的愤怒与谴责,还会继续在社交媒体和新闻标题中涌动,但如果缺乏实际的外交压力与利益牵制,这些声音注定无法改变战场上的选择。加沙的夜空会继续被炮火照亮,而每一次爆炸背后,都是新的家庭破碎与新的仇恨生成。在这种循环中,和平不只是遥远,而是越来越被现实的硝烟吞没。
泽图恩街区的血迹尚未干涸,下一次空袭的倒计时或许已经开始。中东的死结,就像这片土地上的废墟一样,每一次重建都伴随着下一次毁灭。和平的口号已经喊了太多年,但在这里,决定生死的从来不是口号,而是战机、导弹与毫不犹豫的按键。